植此青绿 润泽边疆

发布时间:2023-12-15浏览次数:555文章来源:球王会(集团)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航拍的二师三十一团临近沙漠的防护林(摄于8月27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柏成 杨倩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超 兰玲玲 赵珺 朱丹丹 刘美惠子 常丫丫 张美玲 李和平

  新疆地形,号称“三山夹两盆”,三山分别是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其间夹着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在昆仑山与天山之间,横亘着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曾经,这里是“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大漠,是“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戈壁,是“绝域苍茫更何有”的荒原;

  而今,这里有“戈壁瀚海尽芳菲”的果园,有“花繁草鲜碧于天”的湿地,有“胡杨新生无尽意”的奇景……

  沧桑巨变一甲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兵团48个团场的职工群众数十年如一日,植绿播绿,护绿增绿,用绿享绿,创造了从“沙进人退”“沙逼人走”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人间奇迹。

  “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这既是使命任务,更是深切嘱托、殷殷期望。

  防沙治沙,兵团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今年8月起,兵团日报“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南疆,涉大漠荒原,历远芳晴翠,访护绿职工,行程逾2万公里,季节横跨夏、秋、冬,亲身感受兵团人“钉”在沙漠边缘的坚韧与执着、赤诚与崇高、达观与可敬。

  植绿天山昆仑间,这是兵团人献给祖国的“绿色答卷”!

  植绿播绿——推进防风固沙厚植生态底色

  兵团人对沙漠、荒原并不陌生。兵团成立之初,按照国家战略需要,团场大多布点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边境一线,兵团人就扎根西陲,抵御风沙、植树造林。

  “这里是名为‘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黑夜只听风声,白日只见云朵;这里是几乎没有动物的‘死亡之国’,大雁不敢停留,小鸟不能掠过……”诗人郭小川的现代诗《在大沙漠中间》,写出了沙漠带给人们的“黑色记忆”。

  “以前这里全是沙包,风一吹,鼻子、眼睛里都是沙子。”69岁的十四师四十七团退休职工雷建明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不无感慨。

  沙漠里,狂风肆虐,它卷起滚滚尘雾,继而黄尘蒙蒙、混沌一片,简直分辨不出何处是天,何处是地。

  都说治理沙漠需要种树,可谈何容易?

  沙的世界暴躁、狂野、易怒,还玩“飘移”。沙随风走,风吹沙落,如病毒般,从一堆传染一片,从一片传染整片,贪婪地蚕食着土地。

  “风太大,种下的树会被连根拔起。而且沙漠里太缺水,种树也不容易成活。”雷建明说。

  然而,兵团人从不轻言放弃。

  1950年1月起,有8万多名军垦战士本着“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的方针进入荒野、戈壁滩等无人区,修水渠、平沙包、植绿柳、种白杨,让黄沙腾起“绿浪”。

  兵团人在生产生活物资奇缺的戈壁荒滩,就地挖地窝子以住宿,喝咸盐水以咽饭,人拉犁以代牲畜,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硬是将亘古荒原改造成万顷良田,在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北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和环境恶劣的边境地带开辟出片片绿洲。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兵团人将大面积的荒漠土地开垦为良田,在茫茫戈壁荒滩中建成一个个田连阡陌、渠道纵横、林道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

  三师四十五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耕地面积19.3万亩,以种植棉花为主,过去经常遭受风沙侵袭。为了保护林田,该团以“造绿”为己任,从2018年起,通过防沙治沙、生态林修复、森林抚育、异地造林等项目,在条田、公路等沿线累计造林5000余亩,种植梭梭、胡杨、白蜡、沙枣、榆树等适宜树种100万余株,筑起一道道保护团场连队的绿色屏障。

  一师六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曾经,这里是一片荒地,人们将其形容为“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1957年,2400余名支边青年来到这里拓荒建场,被眼前白茫茫盐碱地的荒凉所震撼,给这里取名“荒地镇”。

  驱“盐”化“碱”,灌水排水,垦荒造林。于是,“荒地镇”不再荒凉,2016年,它有了新的名字——双城镇。如今,六团团部周边已经筑起了由生态林、经济林、防风林等组成的“绿色长城”,团场生态林总面积达9962亩,经济林总面积达5万亩。

  向沙漠要土地,向沙漠要效益。

  二师铁门关市组织种植的肉苁蓉不仅可以防风固沙,助力沙漠和盐碱地治理,还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肉苁蓉俗称“大芸”,是多年生草本珍稀植物,素有“植物之王”“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二师三十四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中间地带,是塔里木河下游最后一个灌溉单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团场将防沙治沙、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生态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3家企业参与沙产业发展,先后在五连、九连、十一连等连队外围荒地种植梭梭,在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的特色产业之路,富了职工口袋,又让沙地“披绿”。

  ……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治沙、种树,越来越成为兵团的一种精神、一个符号。

  绿色,也逐渐成为兵团的浓厚底色。

  护绿增绿——改善生态环境筑起“绿色长城”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的团场,曾经黄沙漫漫,寸草不生。如今,一条条沙漠公路两旁,一丛丛梭梭、一簇簇白刺、一片片柽柳,点染着生命的颜色。

  只有走进这片土地,才知道这绿色多么来之不易。只有倾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才能感受到兵团人对绿色的渴求,以及对保护绿色的执着。

  初冬的清晨,采访组一行来到一师十一团护林员夏万林的家。他刚吃完早饭,将钳子、笔记本、宣传单、干馕和水一一装入行囊,便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北缘,横亘着一片宽约100至400米、长约84公里的人工生态林——“359”生态林。对于地处沙漠边缘的十一团而言,这片生态林是茫茫大漠与人类家园之间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守护好这道生态屏障,就是夏万林和诸多护林员的工作。

  今年是夏万林护林的第13个年头,这些年来,他每日穿梭在沙漠、林地之间,累计巡护里程近7万公里,栽种树木上万棵,养护林带数万亩。

  “一天最少巡护10公里,午饭基本就在林地里解决了。”夏万林说,管护区面积大,中午他们只能用干粮充饥。夏万林每天的工作,除了巡护林木,还要修复护栏网、放生态水,同时,也要兼顾防治病虫害、防火、防盗采的宣传工作。每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懈怠。

  走在葱茏的林木间,夏万林不时停下脚步观察树木生长情况,并及时登记当天的巡查情况。在他的森林管护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巡护过程及发现的问题,字里行间尽显他对护林这份工作的担当。

  作为土生土长的兵团人,夏万林对护林有着特殊情感。

  回忆起儿时经历的沙尘暴天气,他至今记忆犹新:“每到春播时节,风沙常常把职工播种的棉花连苗带地膜掀飞,人们不得不一遍遍补种。”

  如今,走进十一团,满目皆是绿色,杨树、柳树、梭梭等植物排成行、连成片,郁郁葱葱,煞是喜人。“这些植物可都是防沙治沙的‘绿色卫士’,凝聚着几代兵团人的心血。”夏万林说,“沙漠边种树不容易,保护这片林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如今,在一师阿拉尔市,像夏万林这样的林长还有644名,他们把绿色播进沙漠深处,以林为伴、以林为家,守护的防护林面积从1万亩、3万亩、10万亩再到今天的20万亩,种植各类树木1334.95万株,平均成活率高于70%。他们用付出和汗水守望这片绿色生态屏障,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在距离一师阿拉尔市500多公里外的二师铁门关市,“向沙漠要绿色”的故事同样精彩。

  初秋时节,采访组一行走进二师三十三团的生态防护林,看到一条条黑色的滴灌管在黄色的沙地上格外显眼。“我们在治沙林地里使用滴灌技术灌溉,相较于普通浇水灌溉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水,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省人力。”三十三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廖英告诉记者。

  三十三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行走在治沙林地里,阵风吹过,树叶迎风簌簌作响。眼前,不再是荒芜的不毛之地,而是大片的绿色向远处延伸。

  “团场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管护林木可谓难上加难。”廖英说,2015年,团场尝试利用排碱渠里的盐碱水浇灌梭梭和红柳,成功破解用水难题,在严酷条件下,这些沙生植物仍然长势良好。

  近年来,三十三团利用农田排碱渠废水,采用加压滴灌方式,在沙漠公路两侧种植了宽610米、长3.5公里的生态防护林。目前,该团防护林总面积达3360亩。

  防沙治沙是职责、增绿护绿是使命。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始终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韧性,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人沙之间构筑起绵亘万里的“绿色长城”。

  二师铁门关市的14个团场,散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从成立之初,便以构建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和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防沙治沙工作为重点,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构建出绿洲外围天然荒漠林、绿洲边缘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绿洲内部农田防护生态经济林、人居绿化防护林四级生态防护林体系,沙区植被覆盖面积持续扩大。

  据悉,与1990年以前相比,二师铁门关市人工林面积净增44.02万亩,师市森林覆盖率净增长9.17%,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92%以上的农田得到林网的有效保护,保护耕地面积135.6万亩,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农区内部和绿洲边缘的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如今,在兵团各垦区,昔日的荒漠戈壁上被播下片片绿荫,广大兵团职工成了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者。据统计,截至目前,兵团森林蓄积量达35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9.1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2.6%,湿地面积稳定在398.28万亩,80%以上的团场实现了林网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用绿享绿——促进人沙和谐实现添绿生金

  林子密了,风沙小了。然而,植绿与发展不是单项选择题。如果只“绿”不“富”,治沙成果就难以巩固和拓展。

  防沙治沙不只是生存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勤劳智慧的兵团人发现,沙漠戈壁也是发展的“金山银山”。近年来,兵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化对防沙治沙的认识,在引导职工群众参与沙漠治理和环境修复的同时,将发展沙漠经济作为统筹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治沙带致富,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如今,无数个沙里生“金”的致富故事,正在垦区大地演绎,开启了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新接力。

  “在沙漠中植绿护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二师三十四团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韩有伟告诉记者。

  在沙漠里造林,是一项成本极高的工作。采访组一行来到十四师二二四团、二师三十四团、三师五十四团等团场,发现他们探索出了治沙又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走进二师三十四团,数万棵近3米高的梭梭整齐排列,守护着职工群众的农田和家园。梭梭的根系极为发达,可以蔓延几十平方米,防风固沙效果好,只需很少的水就能生长。在梭梭林中套种肉苁蓉,平均亩产值超过1000元。截至目前,三十四团已种植梭梭林2.2万亩,接种肉苁蓉8500亩,团场森林覆盖率达34.98%。

  在十四师二二四团,团场干部职工打造防风基干林的同时,经过积极探索,在耐干旱、抗风沙的树种之中,选择了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红枣树作为主栽品种。如今,二二四团拥有挂果红枣园15.5万亩,出产的“和田玉枣”享誉全国。2022年,该团红枣产值突破15亿元,今年效益更加可观。

  除了种树,在三师五十四团,还有一片1.61万亩的沙漠“草原”——油莎豆种植示范基地。五十四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土地资源禀赋差,曾经种植过棉花、玉米等作物,均以失败告终。2017年,该团试种了3000亩耐碱耐旱的油莎豆,取得良好成效,遂将其确立为优势产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发展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示范基地。

  2018年,李松英带着全家人来到五十四团安家落户。贫瘠的沙地上,她种植了60亩油莎豆,还管理40亩苹果园,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兵团虽有着面积辽阔的沙漠戈壁,但多数都属于闲置的未利用地,近年来,各师市积极发展戈壁设施农业,将“不毛地”变成了可以种瓜种菜的“聚宝盆”。

  “沙漠里种植的西瓜,售价100元一个,还能卖得火热?”十团郭牌农业新疆总部基地管理员周良学解答了记者的疑惑:“沙漠边缘土地虽然相对贫瘠,但光照足,沙土通气性、透水性好,适合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这里长出的西瓜口感又甜又沙,还没出棚就被订购一空。”

  “我们拥有占地近千亩的香菇温室大棚。在新疆的鲜香菇市场,可以说每十朵香菇就有一朵产自四十四团十三连。”新疆农发集团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振江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沙漠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这里生产的优质一级香菇平均占比达60%以上。”

  新技术、新思路、新农人。高效设施农业将亘古沙漠变成了富民“菜园子”。近年来,兵团党委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南疆师市发展设施农业,打造多个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在带领职工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同时,促进了兵团传统农业进一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升级。

  在一师十六团,采访组一行还在沙漠边见到了最鲜活的鱼虾。

  “来兵团养虾,还是在沙漠边上,同乡都笑我们是‘疯子’。”阿拉尔市宏胜虾蟹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十三连小龙虾养殖专业户晏立纯对记者说。

  十三连邻近叶尔羌河,可利用水域面积达400余亩,水质属弱碱性,适宜小龙虾生长。2017年,晏立纯和妻子从湖南来到十三连承包池塘,养殖小龙虾。如今,晏立纯的养殖场年产小龙虾10余吨,产值近100万元。

  大漠深处,鱼丰景美、瓜果飘香。在一师阿拉尔市,不仅沙漠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沙漠旅游等新业态也纷纷涌现。“用沙”逐步变为“享沙”,沙漠旅游成为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

  十一团“沙漠之门”景区,原先只是一个沙漠越野拉力赛举办地,在多方的精心打造下,如今已成为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核心区。景区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沙漠旅游项目,给游客带来非比寻常的游玩体验,成为了团镇经济发展的新热点。

  ……

  大道如砥,奋斗如歌。从夏末到初冬,长长的足迹,满满的收获,“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圆满结束了。采访组一行看到,在祖国的最西北,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战天斗地的气概、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筑起了一道道矗立西陲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治沙奇迹!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正如歌曲《祖国不会忘记》的歌词所写的那样,兵团人仍将坚守在沙漠边缘、风头水尾,胼手胝足、润泽边疆,续写献给祖国的“绿色答卷”。

最新更新